上个月底,差不多十五天前吧,杭州临平的王大姐回老家吃了个晚饭。谁能想到,这普普通通的农家乐,竟藏着个“小祖宗”!晚上大家伙儿围坐一起,聊得正欢,王大姐突然感觉后脖颈子痒得慌,跟有小蚂蚁在爬似的。她下意识地抬手就去挠,这一挠,手上粘了点黑乎乎的东西,她还以为是被蚊子咬了个包,没太当回事。
“蚊子叮咬?谁还没被咬过啊,忍忍就过去了。” 她心里大概这么嘀咕着。
可接下来的发展,完全超出了她的预料。第二天,脖子那儿红了一小块,也就当个蚊子包继续观察。到了第三天,好家伙,那叫一个“辣”和“痛”!又烧又痒,跟火辣辣地晒过似的。王大姐赶紧照镜子一看,我的天,脖子上赫然出现一片长条形的红印子,上面还鼓着不少小白泡,跟撒了把米粒似的。这哪是蚊子包?这感觉,就像脖子被人偷偷泼了点硫酸!
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?” 王大姐心里咯噔一下,赶紧奔去了医院。
到了皮肤科,医生张海鹏一看,经验丰富,马上就判断出来了:“这是典型的隐翅虫皮炎,你肯定是把那虫子给拍了吧?”
“拍?我没拍啊,就是摸了一下。” 王大姐有点懵。
医生解释说,隐翅虫这小东西,看着不起眼,个头小得跟根小草棍似的,但它浑身的毒液可比硫酸猛多了!你想想,这小虫子落在身上,要是你一巴掌拍下去,或者随手一捻,它“咻”地一下就把毒液全给你喷出来了。这毒液厉害在哪?接触皮肤后,几个钟头到两天内,皮肤就开始“抗议”,出现线状、片状的红斑,密密麻麻的水泡、脓包,又痒又疼,简直能把人折磨疯了。严重的时候,人还可能发烧、头疼,淋巴结都跟着肿起来。最吓人的是,万一毒液溅到眼睛里,那角膜可就遭殃了,处理不好,失明也不是不可能!
王大姐一听,后怕得不行,原来那天摸到的就是这“小恶魔”。医生说,最近这虫子特别活跃,尤其雨后,它们出来得那叫一个欢实。6到9月是它们的高发期,南方常见,但北方这几年也时不时会冒出来几个“捣蛋鬼”。那天上午,张医生门诊就接诊了四例,脸上、胳膊上、腿上,哪儿都可能中招。
好在王大姐发现得早,也及时就医了。医生给她开了药,又是湿敷,又是中药熏蒸,还开了口服药。果然,第四天,那些脓包就开始瘪下去;第七天,脖子上的皮开始慢慢蜕;到了第十天,基本上就恢复了七八成。
“所以说啊,‘病从口入,祸从手出’,这话真没错!” 这句话用在这里,真是再贴切不过了。医生再三叮嘱,如果发现隐翅虫落在身上,千万别手贱去拍!拍一下,毒液扩散范围能扩大五到八倍,那得多惨啊!正确的做法是,要么用嘴吹走,要么轻轻弹开,或者用胶带粘走,实在不行用纸巾把它弄走扔掉。弄完之后,立刻用肥皂水把接触过虫子的地方好好洗洗。万一已经沾上毒液了,赶紧用大量清水冲洗,再用碱性的肥皂水或者小苏打水(就是咱们家里蒸馒头用的那种)再洗一遍,这样能中和一下酸性毒液。千万别用酒精、碘酒这些刺激性的东西,那等于火上浇油!洗完之后,可以冷敷一下,缓解缓解疼和肿,然后,最重要的是,赶紧上医院看皮肤科!
王大姐这次真是花钱买了个教训。这“隐翅虫皮炎”虽然及时处理一般不会留疤,但你要是忍不住去抓挠,或者处理不当引发了感染,那色素沉着、浅表疤痕就跑不掉了。医生还特别强调,那些水泡千万别自己动手挑破,那里面全是“危险分子”,一挑破,感染、留疤、留印子,一个都别想跑!
“哎,真是防不胜防啊!” 王大姐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。这大自然里的“小东西”,有时候真的比想象中厉害得多。看来,以后在户外,尤其是雨后或者潮湿的地方,咱可得多留个心眼,别让这些不起眼的小虫子,给咱的皮肤甚至眼睛,带来大麻烦。真是应了那句老话:“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”,对那些“小强敌”,咱也得有“防虫之心”啊!